精裝修、不設圍墻、與城市空間融合的商業步行街貫穿其中……每每和朋友說起自己租住的燕保·郭公莊家園北區公租房,老楊都會先提上一句:這是北京市首個“街區制”公租房呢。今年,本市持續發力保障房供應,離2017年結束還有一個月,全年“建設籌集5萬套、竣工6萬套”的目標便已全面超額完成。
租戶說
“街區制”公租房既新鮮又安全
老楊夫婦是今年的11月8日選上了現在租住的兩居室,通透的客廳是全家最滿意的地方,而在政府給了補貼之后,2600元的租金僅需要花一半的價格。
“這個小區和別的公租房小區都不一樣。”走在小區里,老楊只要細細觀察,就能發現和過去常見的房子不同的地方。首先,北區這12棟樓的外面,找不到一處圍欄,出了家門往外走就是公共道路。小區里還有一條商業步行街,未來商家入駐后,大家伙兒就可以實現“出門即逛街”。
其次,北區有幾棟樓的一層,設立了一個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堂,走進大堂就像走進了星級酒店一般。在這些100平方米的大堂內,將設置綜合服務臺,布置會客、休息、自動售賣機、快遞收寄箱、寄存處、兒童活動區、洗衣房等設施,以便利租戶的生活。
“開放選房時工作人員就介紹,像這樣不設圍欄的小區,叫做開放街區式小區,是公租房里的一種新事物。”老楊說,雖然圍欄沒有了,但人住在里面依然很放心,物業管理都很到位。
看數據
市住建委介紹,截至11月底,納入今年市政府實事任務的“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5萬套(戶)以上,竣工6萬套”已全面超額完成。據統計,全市保障房新開工65479套,完成全年5萬套任務的131%,其中公租房7598套、產權類保障房3807套、棚改安置房54074套;竣工90517套,完成全年6萬套任務的151%,其中公租房23376套、產權類保障房40030套、棚改安置房27111套。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源籌集方面,本市也正在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支持參與住房保障工作,以建立多主體供給的格局。比如,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加快培育市場供應主體,加大企業自持商品房作為租賃房推進力度,企業自持租賃房項目已達到27個,自持面積約143萬平方米,自持比例平均44%;激活集體土地潛力,變“瓦片經濟”為“樓宇經濟”。作為全國首批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本市目前已開工朝陽區平房鄉、海淀區唐家嶺、昌平區北七家鎮等5個項目,房源1.28萬套,目前已入住420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