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在帶王先生去辦理房屋抵押業務時,欺騙王先生不懂抵押的概念,實際辦理的卻是賣房手續,然后將房子過戶到公司名下。近日,北京海淀法院東升法庭審結了一起涉“套路貸”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法院經過審理,判決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原告王先生起訴稱,李某宣稱海外有投資項目,收益很高而且安全,但因為王先生沒有資金,李某便說可以聯系張先生借款,后王先生聯系上了張先生,張先生表示可以借款,但要求王先生將名下的房屋辦理抵押手續,王先生于是和張先生一起去房屋管理部門辦理抵押手續。在此過程中張先生欺騙王先生不懂抵押的概念,實際辦理的是房屋買賣手續,將房屋過戶給了天天公司名下,后張先生出借給王先生200萬元,王先生擔心房屋被出售,便和張先生約定過戶給天天公司的行為不是賣房,而是抵押。后王先生將借款全部匯給李某進行投資,結果血本無歸。天天公司后帶人強行收房,此時,王先生才發現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騙局,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的價格只有200萬元,明顯低于市場價格。
天天公司辯稱,公司和王先生間存在真實買賣合同關系,王先生和張先生之間的借款關系與天天公司無關,而天天公司與王先生之間的房屋成交價低于市場價格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王先生的房子是繼承而來,需要向其他繼承人支付折價款,且其他繼承人實際占有房屋,故王先生要求全款支付且不能看房。另外,王先生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成年人,能夠明確區分房屋買賣和抵押的概念。因此,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不存在可撤銷的事由。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王先生提交的證據,其主張的重大誤解事由成立,且根據評估報告,涉案房屋的成交價遠低于評估價格的70%,故王先生主張的顯失公平事由也成立,并據此判決撤銷雙方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
宣判后,雙方均未提出上訴。
鏈接
法官提示:老人務必小心“套路貸”
當前“套路貸”現象盛行,受騙對象多為老年人,“套路”也往往是虛構高額回報的投資項目,如理財、養老、保健品等項目,在向受騙對象提供借款時強制簽署簽訂一系列的售房委托書、房屋買賣合同等文件,部分文件還經過了公證機關的公證,然后再等受騙對象因投資項目失敗而無力償還借款時,利用之前簽署的法律文件,低價獲取房屋。
受騙后,在法律上可救濟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情形,如委托售房、以房抵債等,可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可撤銷房屋買賣合同,也可要求受托人返還購房款并賠償差價,還可以要求放款人重新結算等,但需要提醒的是,隨著訴訟案件的增多,相應裁判文書的公開,“套路貸”的組織方也會對相關套路進行修正,以進一步規避法律規定,換言之,受騙對象后期通過法律救濟的難度和成本也會隨之上升,如獲取房屋后很快以市價出售給不知情的善意第三方,受騙對象無法實際追回房屋,或者在房屋上給善意第三方設定高額抵押登記,受騙對象在追回房屋時需另行代為支付高額款項以解除抵押登記等等。
海淀法院法官建議,老年人對于各種形式的“投資+借款”的項目,應持慎重態度,認清高收益后隱藏的高風險,而防止被騙的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對于任何的所謂“高收益、低風險”的項目,不聽、不信、不參與,任何一次輕信和僥幸,均可導致“人財兩空”。